- Frank Lee的中醫學習週誌
- Posts
- Frank Lee's中醫學習週誌(240303-W14)第27期
Frank Lee's中醫學習週誌(240303-W14)第27期
本期內容:前五期複習

定期回顧,發現新風景。
大家早安,本期為 Frank Lee's中醫學習週誌(240303-W14)第27期,要先跟大家複習一下前五期的知識要點。每週陸陸續續寫了一些知識要點之後,隨著時間容易遺忘,定期複習是個不錯的方式。
很多事情獨立分開來看,可能看不太出什麼意義。但是並列一起看,可能就會有一些提示與端倪。
本週佳句跟大家分享:
你教學生學習一種困難的概念時,如果他們開始覺得很掙扎,就應該跳脫開來,透過發散模式去「產生連結」,也就是做點不一樣的事情,或者放輕鬆。等到學生回頭研讀那個概念,他們會有令人驚訝的進展。這有點像是射出一架紙飛機,你需要施點力,讓飛機飛進空中,然後它會開始自己飛翔。
這個提醒了我們在自學,或者執行專案的時候,如果遇到了瓶頸或者難點,可以留意這個狀態,然後轉向其他能夠讓大腦進行發散模式的方式,過一段時間,再回來處理這個瓶頸或者複習這個難點。
四君子湯從原典條文記載,可以拆解如下:
病機:榮衛氣虛,臟腑怯弱
症候指徵:
嘔噦吐逆
全不思食 (不想吃東西)
心腹脹滿
腸鳴
泄瀉
治療目標:溫和脾胃
預期效果:
進益飲食(食欲要能改善)
辟寒邪瘴霧氣(可以視作提升免疫機能抵禦相關邪氣)
《四海同春》中間圖解是小腸虛實寒熱用藥的舉例
凡木通、豬苓、澤瀉、通草皆行小腸氣之藥
虛脈小無力,補以人參、白朮、砂仁、訶子
實脈大有力,瀉以枳實、厚朴、大黃、芒硝
寒脈遲無力,溫以故紙、小茴、木香、蘆巴
熱脈數有力,清以木通、梔子、黃芩、赤茯苓
凡茯苓、當歸、生地、紅花皆養小腸血之藥
下焦寒而火邪逆上的使用驗案
一人頭面俱痛,服寒涼藥多,其脾胃脈細澀,左尺亦澀,左寸、關洪,此下焦寒而火邪逆上之故也。
用羌活五分,酒炒防風五分,酒連一分,酒芩三分,白茯苓一錢,人參二錢,甘草五分,半夏一錢,破故紙一錢,枸杞子一錢。
二服,脈即粗而不細,而頭痛亦除。
當病情用寒涼藥效果已經不太好的時候,記得要思考可能有其他的病機或病情需要鑑別
《內外傷辨惑論》摘要
苟飲食失節,寒溫不適,則脾胃乃傷,喜怒憂恐勞役過度而損耗元氣,既脾胃虛衰,元氣不足,而心火獨盛,心火者,陰火也,起於下焦,其系繫於心,心不主令,相火代之,相火,下焦包絡之火,元氣之賊也,火與元氣不能兩立,一勝則一負,脾胃氣虛則下流於腎肝,陰火得以乘其土位,故脾胃之證,始符之則氣高而喘,身熱而煩,其脈洪大而頭痛,或渴不止,皮膚不任風寒而生寒熱。
蓋陰火上衝,則氣高而喘,身煩熱為頭痛為渴而脈洪大,脾胃之氣下流,使穀氣不得升浮,是生長之令不行,則無陽以護其榮衛,不任風寒乃生寒熱,皆脾胃之氣不足所致也。
然而與外感風寒所得之證頗同而理異,內傷脾胃乃傷其氣,外感風寒乃傷其形,傷外為有餘,有餘者瀉之,傷內為不足,不足者補之,汗之下之吐之克之皆瀉也,溫之和之調之養之皆補也,內傷不足之病,苟誤認作外感有餘之病而反瀉之,則虛其虛也,難經云:實實虛虛,損不足而益有餘,如此死者,醫殺之耳,然則奈何?曰:惟當以甘溫之劑,補其中升其陽,甘寒以瀉其火則愈,內經曰:勞者溫之,損者溫之,蓋溫能除大熱,大忌苦寒之藥瀉胃土耳,令立補中益氣湯。
這一段對於理解內傷的病因病機相當關鍵,值得反覆參看
吳琨曰:雜證盜汗,與傷寒盜汗不同。傷寒是半表半裡之邪未盡,雜證則陰虛有火而已。彼以和表為主,此以救陰為急。故以補陰之品,佐瀉火之藥,明者辨之。
有些邏輯段落,用心智圖來整理就會很清楚。
👉🏼本期電子報小結
綜覽五期,感覺好像內容突然又變多了不少,如果我們去看其中的脈絡的話,主要是藉由《慎柔五書》的段落,旁及內傷系列的相關病因病機與相關治療與處方。
內傷系列最原初且最清楚的病因病機,要參照《內外傷辨惑論》補中益氣湯的創方思維。而在內傷狀態下的處方,跟外感雜症的處方設計有所不同,參照四君子湯、四物湯、當歸六黃湯的方藥構成(可以參看《刪補名醫方論》的整理)。
建議大家可以翻閱各期瀏覽一下,自己摘要寫下一些重點與聯想。
幾個提問給大家複習:
四君子湯的組成為何?根據原典記載,用在哪些症候?
四物湯的組成為何?什麼時候狀況需要調整成八珍湯?甚至十全大補湯?
當歸六黃湯的處方設計想法是什麼?
祝福大家本週學習愉快!
240404.Frank Lee.
請填寫問卷回饋意見,協助我繼續調整電子報內容!謝謝大家的回饋與填寫,讓我後續調整電子報的動力。
Substack平台未來是發佈不定期的中醫相關整理,如果您有興趣的話,請您按以下Substack頁面進行免費訂閱:
中醫的眼睛,學習觀看。
中醫的耳朵,學習聆聽。
中醫的心,學習發現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