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rank Lee的中醫學習週誌
- Posts
- Frank Lee's中醫學習週誌(240321-W12)第25期
Frank Lee's中醫學習週誌(240321-W12)第25期
本期內容:慎柔五書11 - 補中益氣湯

旅行也是一種閱讀。
🎅 前言
各位熱愛中醫學習的夥伴大家好,我是這份學習週誌的撰稿人Frank Lee。
這是第25期學習週誌,這期是2024年的第12週。
目前正在閱讀《慎柔五書》,目的是每週會將著作的內容+自己閱讀的摘要,想到的重點與臨床相關筆記寫給大家參考。也歡迎大家在閱讀的過程中,如果有什麼想法的話,可以回饋在意見欄裡面。
本週的佳句跟大家分享:
變化既驚奇又刺激,因而吸引我們的注意力。但是,從來不曾改變的行為才是歷史最有力的教訓,因為它們預告未來的景象,映照出你的未來,以及每一個人的未來。無論你是誰、從哪裡來,無論你幾歲、賺多少錢,人類行為都蘊藏著歷久彌新的教訓,而這是你所能學到最重要的事物。
這個觀念再簡單不過,卻容易遭到忽略。一旦你掌握住它,就能更加洞悉自己的生活、理解世界為什麼是這個樣貌,也更能自在的面對未來。
——《一如既往》
這個句子重點在于不要忽視自己生活中那些持續進行的事情。
寫電子報以來,聽到學弟妹們根據其中的內容發揮,應用在臨床得到不錯的療效,對患者有幫助,是很高興的一件事情。也是我持續寫電子報的動力之一。
每個禮拜要刻意挪出空擋來製作內容,對自己來說也是一個訓練。
持續想要培養的領域與技能,就是要花時間下去,一步一腳印。
👉🏼慎柔五書本文
左關浮,用羌活、防風1。 左關沉有力,用山梔、柴胡、知、柏之類。 左尺有力,加柏以瀉其有餘。 蓋左有瀉而無補,右有補而無瀉,則命門火重矣。(此謬語也。左右俱有水火,太過俱宜瀉,不及俱宜補。即如本文左尺有力,加柏以瀉有餘,何嘗不是瀉火?倘右尺太過,豈可復補之?)凡內傷發熱、口乾,乃下焦虛寒,火不歸元,陽氣在上故耳。須溫下焦,使陽氣下降,則口乾自愈。(此即所謂從下溫補也,是下焦虛寒,格陽於上。所以然者,下焦之氣不續升,氣無所接引,不得順降,久結於上,化為燥火。) |
|
👉🏼補中益氣湯
出典自《內外傷辨惑論》
飲食勞倦論。
古之至人,竅於陰陽之化,究乎生死之際,所著內經,悉言人以胃氣為本,蓋人受水穀之氣以生,所謂清氣榮氣衛氣春升之氣,皆胃氣之別稱也,夫胃為水穀之海,飲食入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並行,合於四時五臟陰陽揆度以為常也。
苟飲食失節,寒溫不適,則脾胃乃傷,喜怒憂恐勞役過度而損耗元氣,既脾胃虛衰,元氣不足,而心火獨盛,心火者,陰火也,起於下焦,其系繫於心,心不主令,相火代之,相火,下焦包絡之火,元氣之賊也,火與元氣不能兩立,一勝則一負,脾胃氣虛則下流於腎肝,陰火得以乘其土位,故脾胃之證,始符之則氣高而喘,身熱而煩,其脈洪大而頭痛,或渴不止,皮膚不任風寒而生寒熱。
蓋陰火上衝,則氣高而喘,身煩熱為頭痛為渴而脈洪大,脾胃之氣下流,使穀氣不得升浮,是生長之令不行,則無陽以護其榮衛,不任風寒乃生寒熱,皆脾胃之氣不足所致也。
然而與外感風寒所得之證頗同而理異,內傷脾胃乃傷其氣,外感風寒乃傷其形,傷外為有餘,有餘者瀉之,傷內為不足,不足者補之,汗之下之吐之克之皆瀉也,溫之和之調之養之皆補也,內傷不足之病,苟誤認作外感有餘之病而反瀉之,則虛其虛也,難經云:實實虛虛,損不足而益有餘,如此死者,醫殺之耳,然則奈何?曰:惟當以甘溫之劑,補其中升其陽,甘寒以瀉其火則愈,內經曰:勞者溫之,損者溫之,蓋溫能除大熱,大忌苦寒之藥瀉胃土耳,令立補中益氣湯。
補中益氣湯:
黃耆(勞役病熱甚者一錢),甘草(炙各五分),人參(去蘆),升麻,柴胡,橘皮,當歸身(酒洗),白朮(各三分)。
右件㕮咀,都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柤,早飯後溫服,如傷之重者二服而愈,量輕重治之。
👉🏼本期電子報小結
有時候看似事情還沒有出現成果,或者學習好似沒有盡頭。自己就會開始形成各種阻力,來阻擾自己的學習。其實把心態放慢,像是旅行中火車間隨意地慢看窗外風景一樣,讓自己留有餘裕的心態,才能在不經意間發現有趣的景色。
學習遇到阻力,事情遇到困境,可能是人生的常態。把這些當作是測試你想要持續精進某件事情的決心,就不會每次走進負面思考的迴圈。不要管他人或者自己對自己的評判,確認自己想要積累什麼,每天老實地去執行就對了。
祝福大家本週學習愉快!
240321.Frank Lee.
請填寫問卷回饋意見,協助我繼續調整電子報內容!謝謝大家的回饋與填寫,讓我後續調整電子報的動力。
感謝您支持電子報的運作~
**非常感謝大家的支持,目前維持電子報發送平台一年的經費已募得約100%,感謝大家的鼓勵!
目前電子報因為大家的支持預計持續發刊到52期!
如果您喜歡電子報內容,歡迎您以贊助一杯咖啡的方式支持。您的支持將幫助我繼續提供優質的寫作,並支持平台的營運。謝謝您的鼓勵與陪伴!👇🏻👇🏻👇🏻
中醫的眼睛,學習觀看。
中醫的耳朵,學習聆聽。
中醫的心,學習發現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