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ank Lee's中醫學習週誌(240328-W13)第26期

本期內容:慎柔五書12 - 雜症盜汗與傷寒盜汗之不同

一步一腳印,每天踏實邁進,看見新風景。

🎅 前言

各位熱愛中醫學習的夥伴大家好,我是這份學習週誌的撰稿人Frank Lee。

這是第26期學習週誌,這期是2024年的第13週。

目前正在閱讀《慎柔五書》,目的是每週會將著作的內容+自己閱讀的摘要,想到的重點與臨床相關筆記寫給大家參考。也歡迎大家在閱讀的過程中,如果有什麼想法的話,可以回饋在意見欄裡面。

本週的佳句跟大家分享:

  • 「資源則有很大的不同,因為學習和探索新事物本身就是一種社會活動。在很多情況下,你也許會想跟其他人分享心得──針對你正在撰寫的文章獲取回饋意見、和同樣在學習某項技能的同事交換心得,或者向正在遊覽你去過的城市的朋友推薦餐廳。 因此,我建議你把資源資料夾視為「預設可共享」。如此一來就可以隨時與他人分享某份文件(或甚至整個資料夾),而無需事先檢查文件中是否包含任何個人資料。」

    ──《打造第二大腦實踐手冊

  • 在評估資源時,問問自己這樣的問題:

    • 是否有任何新的興趣或愛好是我想更認真追求的?

    • 是否有任何新鮮事或問題是我想開始探索的?

    • 是否有任何停滯中的愛好或追求是我想重新啟動的?

      ——《打造第二大腦實踐手冊

  • 分享資源的概念蠻不錯的,這樣就可以互相共通有無

  • 創造資源的資料夾,收納自己感興趣的事物,給未來的自己作參考

👉🏼慎柔五書本文

左關浮,用羌活、防風。

左關沉有力,用山梔、柴胡、知、柏之類1

左尺有力,加柏以瀉其有餘。

蓋左有瀉而無補,右有補而無瀉,則命門火重矣。(此謬語也。左右俱有水火,太過俱宜瀉,不及俱宜補。即如本文左尺有力,加柏以瀉有餘,何嘗不是瀉火?倘右尺太過,豈可復補之?)

凡內傷發熱、口乾,乃下焦虛寒,火不歸元,陽氣在上故耳。須溫下焦,使陽氣下降,則口乾自愈。(此即所謂從下溫補也,是下焦虛寒,格陽於上。所以然者,下焦之氣不續升,氣無所接引,不得順降,久結於上,化為燥火。)

  1. 左關沉而有力,或右尺有力,用類似的處方,我自己想到例子有二:

    1. 黃柏 《神農本草經讀》

      氣味苦寒,無毒。主五臟腸胃中結熱,黃疸,腸痔,止泄痢,女子漏下赤白,陰傷蝕瘡。

      1. 從上列主治「主五臟腸胃中結熱,黃疸,腸痔,止泄痢」,條文裡面多為消化系相關,因此跟關部脈象可以作對照。

      2. 從「女子漏下赤白,陰傷蝕瘡」,條文多為前陰有關,因此可以跟尺部脈象作對照

    2. 當歸六黃湯《刪補名醫方論》

      1. 當歸六黃湯 
        治陰虛有火,令人盜汗者。

        當歸 生地 熟地 黃耆 
        黃芩 黃連 黃柏

        上水煎服。

        【注】寤而汗出曰自汗,寐而汗出曰盜汗。陰盛則陽虛不能外固,故自汗。陽盛則陰虛不能中守,故盜汗。若陰陽平和之人,衛氣晝則行陽而寐,夜則行陰而寐,陰陽既濟,病安從來?惟陰虛有火之人,寐則衛氣行陰,陰虛不能濟陽,陽火因盛而爭於陰,故陰液失守外走而汗出,寤則衛氣復行出於表,陰得以靜,故汗止矣。

        用當歸以養液,二地以滋陰,令陰液得其養也。用黃芩瀉上焦火,黃連瀉中焦火,黃柏瀉下焦火,令三火得其平也,又於諸寒藥中加黃耆,庸者不知,以為贅品,且謂陽盛者不宜,抑知其妙義正在於斯耶!蓋陽爭於陰,汗出營虛,則衛亦隨之而虛。故倍加黃耆者,一以完已虛之表,一以固未定之陰。經曰:陰平陽秘,精神乃治。此之謂歟!

        【集註】吳琨曰:雜證盜汗,與傷寒盜汗不同。傷寒是半表半裡之邪未盡,雜證則陰虛有火而已。彼以和表為主,此以救陰為急。故以補陰之品,佐瀉火之藥,明者辨之。

👉🏼神農本草經讀小複習

氣味甘、辛、平,無毒。主消渴,身大熱,嘔吐,諸痹,起陰氣,解諸毒。

這是哪個藥物的性味與作用呢?______ (答案在電子報文末)

👉🏼延伸閱讀

👉🏼本期電子報小結

  1. 吳琨曰:雜證盜汗,與傷寒盜汗不同。傷寒是半表半裡之邪未盡,雜證則陰虛有火而已。彼以和表為主,此以救陰為急。故以補陰之品,佐瀉火之藥,明者辨之。

    有些邏輯段落,用心智圖來整理就會很清楚。

推薦大家在閱讀的時候,可以自己練習寫一下心智圖,思考中間的脈絡。如果可以的話,可以自己嘗試舉例,就會有更多提取的效果,鞏固自己的學習模式。

譬如,以上述心智圖為骨幹,我們可以思考,以和表為主的傷寒盜汗,文中所指的半表半裡之邪未盡,有可能是指我們曾經讀過的傷寒論條文中哪些狀況?或者,雜症盜汗,是不是一定都只有陰虛有火?我是否能夠舉例其他可能的狀況?用這個脈絡去演繹,推論,提取自己曾有的學習,就會不斷地深化自己原有的知識架構。

祝福大家本週學習愉快!

240328.Frank Lee.

請填寫問卷回饋意見,協助我繼續調整電子報內容!謝謝大家的回饋與填寫,讓我後續調整電子報的動力。

Substack平台未來是發佈不定期的中醫相關整理,如果您有興趣的話,請您按以下Substack頁面進行免費訂閱:

中醫的眼睛,學習觀看。

中醫的耳朵,學習聆聽。

中醫的心,學習發現生機。

經讀小複習:

答案:葛根

葉天士曰:葛根氣平,稟天秋平之金氣,入手太陰肺經;味甘辛無毒,得地金土之味,入足陽明燥金胃。

  • 其主消渴者,辛甘以升騰胃氣,氣上則津液生也。

  • 其主身大熱者,氣平為秋氣,秋氣能解大熱也。脾有濕熱,則壅而嘔吐,葛根味甘,升發胃陽,胃陽鼓動,則濕熱下行而嘔吐止矣。

  • 諸痹皆起於氣血不流通,葛根辛甘和散,氣血活諸痹自愈也。

  • 陰者從陽者也,人身陰氣,脾為之原,脾與胃合;辛甘入胃,鼓動胃陽,陽健則脾陰亦起也。

  • 甘者,土之沖味;平者,金之和氣;所以解諸毒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