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ank Lee's中醫學習週誌(240125-W04)第19期

本期內容:慎柔五書6 - 命門火虛的病例對照

🎅 前言

各位熱愛中醫學習的夥伴大家好,我是這份學習週誌的撰稿人Frank Lee。這是第19期學習週誌,這期是2024年的第4週。

目前正在閱讀《慎柔五書》,目的是每週會將著作的內容+自己閱讀的摘要,想到的重點與臨床相關筆記寫給大家參考。也歡迎大家在閱讀的過程中,如果有什麼想法的話,可以回饋在意見欄裡面。

👉🏼讀友的回饋

慎柔傳承相關人物年表

比對了一下周慎齋、胡慎柔、郁永河的時間發現,總有對不上的地方。第二張圖相對完美, 但周慎齋的生卒年與其他人差太遠。但與顧序所述他面臨戰亂的時間和大明滅亡一樣,加上他師從熊魚山也是明末清初之人,這裡可信度較高。不過結論是,考究顧的年紀,不太可能有力氣和郁永河去台灣。

相關人物譜系對照表

感謝同學的整理與回饋,提供給大家參考。

👉🏼慎柔五書本文

內傷,寸脈大於尺脈,此陽盛脈也,宜用保元湯加歸、芍引下,則大脈去,而陽氣亦內收矣。此從陽引至陰分之法。(用意甚是而藥不合,耆升胃陽,歸升肝陽,非能降也。凡引下
法有三:有直用清肅,有從下滋填,有從下溫補,更有宣其上而大氣自降者,各因其病本也。)

內傷,右尺弦弱,不宜用寒涼,以命門火虛故也1

右關緩有力,緩則為濕,

  • 又寸尺弱者,用補中湯加赤茯、苡仁。

  • 蓋補中補寸弱,赤茯、苡仁
    行中焦濕,又能使中焦之氣下行,而尺脈自和。

右關緩無力,用參苓白朮散加黃耆,以補上而益下。

  1. 什麼時候不宜用寒涼?在命門火虛的時候。

    1. 什麼時候可能提示著命門火虛?

    2. 在內傷的病情,同時右尺弦弱的脈象

    3. 有沒有病例可以對照?見下方病例,同樣出自同書的脾胃例

命門火虛的案例

庚午正月,診得用吾先生左三脈沉枯細小澀,此勞傷筋骨氣也︔右三脈浮而洪數,左右皆八、九至,此飲食勞倦傷脾脈也︔其症神思昏倦,發熱,先因飲食不消,曾服消導之劑以致如此。

  • 脈法的層次分成「皮、脈、肉、筋、骨」,左手三脈「沉枯細小澀」,醫者判斷「勞傷筋骨氣」的病機,暗示著這些脈象的表現,在「筋骨」的層次。

  • 右手三脈浮而洪數,左右皆八、九至,至數快。單從右手來看,可能有熱,但要進一步鑑別是實熱還是虛熱。

  • 神思昏倦,證候似少陰,發熱,還要搭配用藥史詢問,有因「飲食不消」,「曾服消導之劑」導致。

  • 消導之劑,會造成什麼樣的影響?這邊我們可以參照《傷寒論淺注》的一句提醒:

    • 推而言之,凡服一切消導之藥,皆犯被下之禁,凡服一切辛熱之藥,皆犯被火之禁,醫者其可不慎哉!

    • 消導藥要注意誤下的後遺症,有可能傷陽或傷陰。

  • 整體綜合起來看,左手脈象提示陰傷在筋骨,右手脈象熱化,發熱,神思昏倦,加上有消導誤下的病史,判斷屬於「內傷」的範疇。

  • 有沒有看起來像是熱證(虛熱),但實際上不是用撤熱藥的?有的,一樣可以參照《金匱要略》虛勞篇的小建中湯條文:

    • 虛勞裏急,悸,衄,腹中痛,夢失精,四肢痠痛,手足煩熱,咽乾口燥,小建中湯主之。

    • 這裡我們可以看到「咽乾口燥」、「手足煩熱」、「衄」、「腹中痛」,要注意跟血熱證,或者陽明亡津液證來鑑別,勿再用下法或消導。

思之曰:脈雖數,年雖高,症雖重,而長緩,尚可延生。遂用保元加桂、芍、五味子、黑姜三分。

  • 這裡可以複習前幾期談到保元湯的使用時機。請參照第16期電子報

服數劑,浮洪脈斂,數脈亦退,第不知飢耳,此脾胃不開也。

  • 這裡可以看到,勞倦傷脾的脈,看似「浮洪」「數」,適當的處方後,可使脈收斂,數脈退。

  • 再次複習,虛勞的表現:「夫男子平人,脈大為勞,極虛亦為勞。」

且服此劑而無汗,必氣未全旺,遍身經絡尚未通故耳,恐此後必發毒,因五臟之邪未透,毒必內攻一經而出。

  • 從沒有透汗的觀點,評估身體氣化到體表的路徑異常,判斷「遍身經絡未通」

況此平素郁勞甚,毒必從虛臟而出,未幾,果少陽經發一毒,痛甚,其堅如鐵,灸之念艾,遂浮腫而散,傍復生一腫,再灸念艾而痛止,耳前後板甚,此血雖行而滯未盡散,經絡未盡通,再以保元輔脾活血通經之劑與之。

適左半身發汗甚黏,左屬陽,此陽氣發動也。明日,覺身中不安而躁,此作汗之兆,果下午遍身有汗,且作瀉,此中氣虛寒也。(作瀉有蓄痰宿水,因氣化而下出者,不盡由虛寒,當詳察所瀉形色。)以中和散人參湯調服,遂稍飢,肚痛亦退矣。

明日再診,六脈俱六至,二尺弦,此下焦虛寒,丹田氣冷,命門火虛,不能生脾土也,虛則補其母,不思食而作飽,當以六君子湯主之,加破故紙、小茴香溫下焦以生火,火以生土之義︔加黑姜以溫中,以稍食,加健運︔加桂、芍、五味以斂肺金生水,水升火降也,自此以後,脾氣漸健,飲食漸進,而腫處滯血,方化為膿。

  • 此處命門火虛,用虛則補其母的作法

  • 病症:不思食而作飽(沒有食欲,卻飽飽的)

  • 脈:六脈俱六至,二尺弦

  • 病機:下焦虛寒,丹田氣冷,命門火虛,不能生脾土

  • 處方:六君子湯

    • +破故紙、小茴香 (溫下焦以生火)

    • +黑乾薑(以溫中)

    • +桂枝、芍藥、五味子(斂金生水,水生火降)

大抵脾胃之疾,兼之高年,又值春木正旺之時,過此一關,無肚飽之症,可保萬全矣。(肚飽為太陰內陷,胸痹為陽明下陷。任脈上虛,皆由血死下澄不復溫化。凡高年及虛人久病,無端忽見肚飽、胸痹、體倦、食減即不起。脈反緩長,如無病也。)

👉🏼本期電子報小結

讀典籍有趣的地方,就是在跟自己所學的內容作互相聯想與參照,怎麼樣黏進自己的理解脈絡,目的是在臨床上找到判斷的依據,與鑑別的思路。也希望大家可以自己試試看,加入自己的註解與經驗,會讓學習更加有趣與印象深刻!

另外大家寫的問題,我都有看到,目前會整編在一起,統一在某一期做成問答集,統一回答給大家,謝謝。

本期有調查podcast的電子報語音解說的意願,請大家幫忙回饋讓我知道,感謝。

祝大家臨床常樂,學習愉快!

240125.Frank Lee.

如果想要回看或複習前幾期的話,請參考這個連結:

請填寫問卷回饋意見,協助我繼續調整電子報內容!謝謝大家的回饋與填寫,讓我後續調整電子報的動力。

感謝您支持電子報的運作~

**非常感謝大家的支持,目前維持電子報發送平台一年的經費已募得約100%,感謝大家的鼓勵!

目前平台會預計持續發刊到52期!

如果您喜歡電子報內容,歡迎您以贊助一杯咖啡的方式支持。您的支持將幫助我繼續提供優質的寫作,並支持平台的營運。謝謝您的鼓勵與陪伴!👇🏻👇🏻👇🏻

中醫的眼睛,學習觀看。

中醫的耳朵,學習聆聽。

中醫的心,學習發現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