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ank Lee's中醫學習週誌(241003-W40)第51期

本期內容:慎柔五書35 - 時令之病的影響

👉🏼本期前言

大家早安,本期為 Frank Lee's中醫學習週誌(241003-W40)第51期,這期我們繼續閱讀《慎柔五書》的段落。目前預計本週刊發行期數52期。

本週佳句跟大家分享:

當你決定要寫什麼樣的內容時,最關鍵的重點是自己的動機。自己沒有興趣,或是沒有提筆動機的議題,盡量不要去選擇它比較好,這是理所當然的事。而另外,若只是單純滑稽逗趣,卻無法明確表達動機的議題,也不要選擇比較好。因為寫作是一件意外辛苦的工作,膚淺的動機是無法勝任的。如果你選擇了與自己切身相關的問題作為議題,那麼即使在辛苦,你也仍然必須動筆寫下去,這麼一來,便有很高的機率能夠成就一篇好文章。

《精準表達寫作術》P97
  • 電子報的出刊計劃,已經來到了倒數第二期。看到這句話蠻深有所感的。這次的電子報寫作經驗,我也寫成了一個心得在medium上,若大家有興趣也可以看看。

👉🏼慎柔五書本文35- 時令之病的影響

倘春遇極溫,即為太過,則口渴、舌燥之症見矣。第發熱而不惡寒者,謂之溫病。此溫令之過,治有溫病條說具。四時各有時令之病,各有時令之過,咸以此類推之1

若夏時四、五、六月正當夏令,而寒凜凜猶春初之意,香蘇猶不免耳。

若當時小便赤、口渴等症見,此時令症也,宜五苓、清暑益氣、十味香薷之類治之。

若當時不熱,至秋七、八月天氣暑熱,人患前症,仍以前湯治之。

是治其不及之症,而調其不及之候也。

譬如春天正令,三月溫和,偶或風寒大作,即有感冒傷風寒之症。

若五、六月正令大熱,偶或大雨,遍地塵熱之氣,為寒雨逼入人家,即為受暑之症,宜清暑益氣湯解之2

  1. 這一節可以參照《傷寒論》的〈傷寒例〉篇章,摘要部分條文如後段。

  2. 這一大節我們可以看到季節對於人體適應的影響,可以看到有一個大趨勢。
    但在臨床實務而言,還是很需要中醫師的診斷,因為每個人身體也是一個小季節,雖然受到大環境影響,有很多人會反應大致的趨勢,但也會有平常素體譬如陽虛,或者陰虛的時候,受到時令節氣影響反應,就會跟大多數的患者會有一些不一樣的病候變化。
    要對季節有比較敏銳的觀察與感受,需要多出去走走,接觸大自然。

  3. 清暑益氣之法,請參看43期電子報

  • 也可以考慮借閱一些類似描述節氣的書,補充我們對該節氣時的古人記載與體會。

《傷寒論》〈傷寒例〉

《陰陽大論》云:春氣溫和,夏氣暑熱,秋氣清涼,冬氣冷冽,此則四時正氣之序也。冬時嚴寒,萬類深藏,君子固密,則不傷於寒。觸冒之者,乃名傷寒耳。其傷於四時之氣,皆能為病。以傷寒為毒者,以其最成殺厲之氣也。

中而即病者,名曰傷寒;不即病者,寒毒藏於肌膚,至春變為溫病,至夏變為暑病。暑病者,熱極重於溫也。是以辛苦之人,春夏多溫熱病,皆由冬時觸寒所致,非時行之氣也。

凡時行者,春時應暖而復大寒,夏時應大熱而反大涼,秋時應涼而反大熱,冬時應寒而反大溫,此非其時而有其氣。是以一歲之中,長幼之病多相似者,此則時行之氣也。

👉🏼本期電子報小結

《傷寒論》中的〈傷寒例〉,比較少被提到。不過其中也是現在看起來蠻好的提醒的文字,譬如:

傷寒之病,逐日淺深,以施方治。今世人傷寒,或始不早治,或治不對病,或日數久淹,困乃告醫。醫人又不依次第而治之,則不中病。皆宜臨時消息制方,無不效也。

桂林古本的作者,將此篇併入了〈六氣主客第三〉,並且補入了一些處方,譬如桂枝當歸湯,即是出典於此:

  • 傳厥陰,脈沉弦而急,發熱時悚,心煩嘔逆,宜桂枝當歸湯,吐蚘者,宜烏梅丸。

希望本期也能夠讓大家有所收穫喔!

2401003.Frank Lee.

中醫的眼睛,學習觀看。

中醫的耳朵,學習聆聽。

中醫的心,學習發現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