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ank Lee's中醫學習週誌(240725-W30)第42期

本期內容:慎柔五書26 - 四七湯與痰氣化燥的討論

👉🏼本期前言

大家早安,本期為 Frank Lee's中醫學習週誌(240725-W30)第42期,這期我們繼續閱讀《慎柔五書》的段落。目前預計本週刊發行期數52期。

本週佳句跟大家分享:

我們的私人生活也是如此。我們甚至可能在一天之中扮演各種不同角色,例如伴侶、父母、足球教練、鄰居或朋友。這些角色往往較不正式,但我們仍然需要承擔一定程度的責任。「伴侶」資料夾可能註記了他們最喜歡的餐館、禮物的點子,以及在緊急狀況下可能派得上用場的健康資訊。「足球教練」資料夾則可能包含了操練方法、練習時間表,以及附帶聯絡資訊的隊員名單。為了扮演好這些角色,你可能需要參考或記住的任何事項都值得記下來。

《打造第二大腦實踐手冊》
  • 這一段是關於PARA method的「領域」部分。透過預先思考自己在生活中扮演的「角色」,想要在「領域」裡面,完善哪些事項,可以讓自己有一個遠景來引領自己。

  • 以我自己來說的分類,「領域」裡面,會有人生設計的四個象限:「專業」、「個人」、「健康」、「關係」。相關類別都可以收納在這四個象限內。

    • 「專業」部分,收納跟職業所有相關部分,譬如中醫、現代醫學等等相關

    • 「個人」部分,收納所有需要管理的部分,譬如財務、個人物品、嗜好、閱讀中清單等等

    • 「健康」部分,收納跟心理與生理有關的紀錄,譬如健康紀錄,夢境紀錄,心理盤點清單等等

    • 「關係」部分,收納跟他者有關的,譬如朋友、家人、讀書會組織相關

👉🏼慎柔五書本文26- 四七湯與痰氣化燥的討論

治梅核氣,用四七湯1加人參一錢、乾薑三分、細辛二分、桂芍一錢、半夏一錢,此皆下氣、散痰、溫中、升陽之劑。非細辛之升陽2,上焦無陽,則痰氣焉能得動。

(此症因憂鬱而成者,因稟賦不足傷於房室與勞倦而成者,十居八九,與痰何涉3

即以為痰,亦是燥痰,未可用辛燥也。此非喉中多一物,乃其處無血溫養,木而不仁,遂如有別物附之。

由於任脈血虛不周於上,督脈氣虛不交於前,氣血兩脫於上也4

下焦燥盛者,龜、鹿大劑急施,久服或可挽回,兼溏泄者萬無生理。5

  1. 四七湯出典自《太平惠民和劑局方》,見下文補充。

  2. 這裡提到細辛升陽的作用,來推動痰氣

  3. 註解者對於「梅核氣」採取另外一種觀點,認為跟痰無關,而是憂鬱、稟賦不足傷於房室與勞倦與「燥痰」。

  4. 這種「燥痰」,是源自於任脈血虛,督脈氣虛不交於前,喉中無血溫養,木而不仁。

  5. 若源自於下焦的燥盛,考慮用龜鹿,但如果「溏泄」的話,預後是差的。

在讀書的時候,本來就容易會讀到本文跟註解者意見不同的地方,其實站在閱讀者觀點,我們只要進行陳列就好了。試圖了解兩端從什麼立場來拆解這個病機,然後在臨床上我們仍要進行病機的鑑別診斷而已。

這一節做成心智圖如下:

其實做成心智圖之後,我們可以發現還有很多可以思考與補充的。

四七湯

治喜、怒、悲、思、憂、恐、驚之氣,結成痰涎,狀如破絮,或如梅核,在咽喉之間,咯不出,咽不下,此七氣所為也。或中脘痞滿,氣不舒快,或痰涎壅盛,上氣喘急,或因痰飲中結,嘔逆噁心,並宜服之。(出《易簡方》)

半夏(五兩) 茯苓(四兩) 紫蘇葉(二兩) 厚朴(三兩)

上㕮咀。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生薑七片,棗一個,煎至六分,去滓,熱服,不拘時候。

若因思慮過度,陰陽不分,清濁相干,小便白濁,用此藥下青州白丸子,最為切當。

婦人惡阻,尤宜服之。一名厚朴半夏湯,一名大七氣湯。

《局方》有七氣湯,用半夏五兩,人參、官桂、甘草各一兩,生薑煎服,大治七氣,並心腹絞痛。然藥味太甜,恐未必能止疼順氣。一方治七情所傷,中脘不快,氣不升降,腹脅脹滿,用香附子炒半斤,橘紅六兩,甘草一兩,煎服,尤妙。好事者謂其耗氣,則不然。蓋有是病,服是藥也。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本期電子報小結

四七湯如果從藥物回推的話,是解決了痰氣之後,近一步改善了梅核氣的問題。慎柔的加減,則是加了人參、乾薑三分、細辛二分、桂芍一錢、半夏,有些是溫化痰飲(譬如乾薑、細辛、桂枝、半夏),有些看似衝突,反而有填陰的作法(譬如人參、芍藥)。

我自己是這樣想的,很有可能是本來是四七湯證,久了之後,讓痰飲更難化解,而需要半補陰,半溫化的作用,來進行病機的拆解。註解者可能著眼於補陰的行為,再加上自己的經驗,認為十之八九,都屬「燥痰」為多。

其實同時用辛溫藥,但又要兼顧患者陰質不足的狀態是有的,譬如《脾胃論》的處方「麻黃人參芍藥湯」:

冬居曠室,衣服復單薄,是重虛其陽。表有大寒,壅遏裡熱,火邪不得舒伸,故血出於口。因思仲景太陽傷寒一證,當以麻黃湯發汗,而不與之,遂成衄血,卻與之立愈,與此甚同,因與麻黃人參芍藥湯。

麻黃人參芍藥湯

人參(益三焦元氣不足而實其表也) 麥門冬(以上各三分) 桂枝(以補表虛) 當歸身(和血養血,各五分) 麻黃(去其外寒) 炙甘草(補其脾) 白芍藥 黃耆(以上各一錢) 五味子(二個,安其肺氣)

上件㕮咀。都作一服,水三盞,煮麻黃一味,令沸,去沫,至二盞,入余藥,同煎至一盞,去渣,熱服,臨臥。

《脾胃論》

如果大家在閱讀上,有聯想到什麼想法與問題,也可以在難度或內容回饋處留言喔!

我也另外創了一個FB的留言區,方便給大家一起討論與學習中醫。

也感謝大家的一同閱讀與參與!

240718.Frank Lee.

請填寫問卷回饋意見,協助我繼續調整電子報內容!謝謝大家的回饋與填寫,讓我後續調整電子報的動力。

中醫的眼睛,學習觀看。

中醫的耳朵,學習聆聽。

中醫的心,學習發現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