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rank Lee的中醫學習週誌
- Posts
- Frank Lee's中醫學習週誌(240718-W29)第41期
Frank Lee's中醫學習週誌(240718-W29)第41期
本期內容:慎柔五書25 - 關於拆解病例的方法學討論(下)
👉🏼本期前言
大家早安,本期為 Frank Lee's中醫學習週誌(240718-W29)第41期,這期我們繼續閱讀《慎柔五書》的段落。目前預計本週刊發行期數52期。
本週佳句跟大家分享:
這麼說來好像很難,然而感覺上卻不艱難辛苦。精神分析在關係取向的分析師眼中是活的,每一個工作者都是獨特的主體,在分析工作裡做出來的觀察與分析,既是從被分析者的身上,也從自己身上而來的。因為要觀看與思考雙邊,再加上中間的關係場域(環境),所以分析師們經常散發出一種興致盎然的態度。
這一段給我的心得就是,我們自己在學習與分析中,也可以保有一種「興致昂然」的態度,讀到的材料,不一定要如何如何,而是自己在與讀到的材料之中,互動之間,思考這些材料對於自己自身的映照。
每個材料都有該作者自己對於該主題的記認,他所想要分享的東西與觀點;而我們作為讀者,也有自己獨特的主體,與自有的學習脈絡。在閱讀與互動的過程中,同時學習觀看與思考雙邊,好似旅遊觀察的態度,考察這些狀態,能夠幫助我們使用在哪些可能的場域,進而改善我們的人生與臨床現場。
這才是閱讀讓人感到有趣的事情。
👉🏼慎柔五書本文24- 關於拆解病例的方法學討論(下)
🔖 原文
一人頭面俱痛,服寒涼藥多,其脾胃脈細澀,左尺亦澀,左寸、關洪,此下焦寒而火邪逆上之故也。
用羌活五分,酒炒防風五分,酒連一分,酒苓三分,白茯苓一錢,人參二錢,甘草五分,半夏一錢,破故紙一錢,枸杞子一錢。
二服,脈即粗而不細,而頭痛亦除。
承上期,我們談到了藥物的性味可能是理解這利用藥的關鍵。
中醫大多的用藥原理,是從《內經》而來的,主要有兩段出典:
氣味,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涌泄為陰。
五味陰陽之用何如。
歧伯曰: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涌泄為陰,鹹味涌泄為陰,淡味滲泄為陽。六者,或收,或散,或緩,或急,或燥,或潤,或耎,或堅,以所利而行之,調其氣,使其平也。
《內經》中的條文記載,常常有時候會有重疊的語意,有的是屬於精簡版,有的是屬於擴充板。像上面的條文,《陰陽應象大論》就是屬於好記的精簡版原則,《至真要大論》則是屬於更詳細的原則。
大原則的意思,就是利用藥物的氣味,來進行我們在處方設計中,來進行「化陰」或「化陽」的作用。細部可以如《至真要大論》所言,可以進行八種變化:「或收,或散,或緩,或急,或燥,或潤,或耎,或堅」。稍微整理一下的話,是四組互對的作用:
或收、或散
或緩、或急
或燥、或潤
或耎,或堅
我們整理一下這個病例,用病、脈、證的形式
病:一人頭面俱痛,服寒涼藥多
脈:脾胃脈細澀,左尺亦澀,左寸、關洪
證:頭面俱痛
病機:下焦寒而火邪逆上
治療計畫:
使下焦不寒
降下火邪
慎用寒涼藥
增加推動的流動性
處方:(依重量重新排列)
人參二錢2
枸杞子一錢2
半夏一錢2
破故紙一錢1
白茯苓一錢2
甘草五分
羌活五分4
酒炒防風五分4
酒芩三分2,3
酒連一分2,3
在閱讀這個案例的脈絡下,會覺得風藥(如羌活防風)的作用還不是很明確。
或許可以對照書中的另外一個段落,「風藥升陽,以發火鬱」的想法:
升陽散火湯
甘草(生,二錢;炙三錢) 防風(二錢五分) 柴胡(八錢) 升麻 葛根 白芍 羌活 獨活 人參(各五錢)
每服五錢,水三盞,煎至一盞,去渣熱服,忌寒冷物及冷水月餘。東垣云:陰覆其陽,火不能伸,宜汗之。經云:體若燔炭,汗出而散,是也。脈弦而數,此陰氣也,風藥升陽,以發火鬱,則脈數峻退矣。凡治此證,脈數者,當用黃柏,少加川黃連、柴胡、蒼朮、黃耆、甘草,更加升麻,得汗出則脈必下,乃火鬱則達之也。
👉🏼本期電子報小結
《慎柔》另外一段,也很像本案例的另一種記載形式,摘要原文如下:
一貴介,年三旬。先因齒痛,用石膏三錢煎服,頃即滿頭皆腫痛,牙根上齶腫勢尤甚,俟天明稍退,蓋得陽氣故也。診之,右關細洪,左關澀,左尺亦澀。余謂:須納氣下達,方得脈和,定方各羌活散火湯,羌活酒炒五分,防風三分,酒連一分,酒芩二分,白茯苓一錢,人參二錢,甘草五分,半夏一錢,破故紙一錢,枸杞子一錢。二劑,其細澀脈即粗大,是陽氣下行矣,頭痛稍止,可見前頭痛是下焦無陽,陰火上衝。服之八劑,頭痛全止,齒根腫猶未退,脈則益和。余曰:將愈矣,此陽氣已至恙所。果四五日出膿少許而瘳。
跟本案互參,或可得到一些用藥意解。
如果大家在閱讀上,有聯想到什麼想法與問題,也可以在難度或內容回饋處留言喔!
我也另外創了一個FB的留言區,方便給大家一起討論與學習中醫。
也感謝大家的一同閱讀與參與!
240718.Frank Lee.
請填寫問卷回饋意見,協助我繼續調整電子報內容!謝謝大家的回饋與填寫,讓我後續調整電子報的動力。
中醫的眼睛,學習觀看。
中醫的耳朵,學習聆聽。
中醫的心,學習發現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