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rank Lee的中醫學習週誌
- Posts
- Frank Lee's中醫學習週誌(240704-W27)第39期
Frank Lee's中醫學習週誌(240704-W27)第39期
本期內容:慎柔五書23 - 關於拆解病例的方法學討論(上)
👉🏼本期前言
大家早安,本期為 Frank Lee's中醫學習週誌(240704-W27)第39期,這期我們繼續閱讀《慎柔五書》的段落。目前預計本週刊發行期數52期。
本週佳句跟大家分享:
無論你想要培養什麼樣的證悟,首先你必須知道你所專心致力的目標是什麼,以及生起這樣的證悟所需要培養的因與緣是什麼?你必須做一些準備的工夫。在熟悉這樣的修持過程、並獲得一些經驗之後,你可能不需要再建立任何額外的了解。但藉由分析與探究,你應該在內心培養一種眞正能夠驅策你的心的強烈覺受,那就是所謂的實際體驗。
實際體驗分為兩種:一是造作體驗,二是非造作體驗。「造作體驗」是指,使用精微的推理和引據經典,而在內心生起的覺受。當你沒有從事分析探究的時候,你便不會獲得這樣的覺受。在培養這樣的造作體驗之後,如果你繼續強化它、發展它,總有一天,當你遭遇一個特殊的情境時,你便不再需要引經據典或仰賴推理,一種強烈的覺受自然而然地在你內心生起,這便是所謂的「非造作體驗」。當你獲得這樣的非造作的悲心,那就表示你已經生起真正的大悲心。
我請gpt4o根據上述段落,改寫了一個給中醫學習的版本。讀起來也頗有啟發:
👉🏼gpt4o撰寫中醫學習臨床的版本240701
在中醫臨床學習的角度來看,這段文字可以論述為以下幾個部分:
目標與準備
首先,你必須清楚知道你在中醫學習和臨床應用中的目標是什麼,這通常包括診斷疾病、制定治療方案和調整患者的身體狀況。要達成這些目標,需具備深厚的中醫理論基礎,如陰陽五行、臟腑經絡、病因病機等,並且需要持續不斷地學習和實踐。
造作體驗
在學習過程中,「造作體驗」可理解為利用中醫理論進行推理和經典的應用。例如,當遇到某一病例時,通過辨證論治的分析方法,結合經典方劑的理論,來形成治療方案。這一階段,學習者需要大量閱讀中醫經典、參考名家病例,並在實踐中反覆驗證所學。
在閱讀電子報時,能夠幫助大家的也是這一個部分,關於「造作體驗」。
非造作體驗
隨著臨床經驗的積累和知識的鞏固,學習者會逐漸形成直觀的診療能力,不再需要每次都依賴詳細的推理和經典引據。例如,在面對類似症狀的患者時,能夠迅速聯想到合適的辨證和治療方法,這種能力便是「非造作體驗」。當達到這一階段,學習者已經具備了較高的臨床直覺和反應能力,能夠自然而然地做出準確的診斷和治療決策。
「非造作體驗」這件事情,要在大家實際上看診的診間中訓練。
實際體驗的培養
在培養實際體驗時,中醫學習者需要不斷進行分析和探究,內心培養一種強烈的覺受,這種覺受會驅使他們不斷進步。這種覺受來自於對患者的關愛和對中醫知識的不懈追求。通過不斷的臨床實踐和自我反思,最終達到非造作體驗,實現真正的臨床智慧。
結論
這種學習和證悟的過程,無論是造作體驗還是非造作體驗,都需要時間、耐心和不斷的實踐。最終,通過這種循序漸進的方法,學習者將能夠在臨床中達到自然而然的診療能力,並能夠有效地幫助患者恢復健康。
兩種方法都很重要,一個是平日讀書思考,一個是平日臨證。
👉🏼慎柔五書本文23- 關於拆解病例的方法學討論(上)
🔖 原文
一人頭面俱痛,服寒涼藥多,其脾胃脈細澀,左尺亦澀,左寸、關洪,此下焦寒而火邪逆上之故也。
用羌活五分,酒炒防風五分,酒連一分,酒苓三分,白茯苓一錢,人參二錢,甘草五分,半夏一錢,破故紙一錢,枸杞子一錢。
二服,脈即粗而不細,而頭痛亦除。
通常讀到病例的時候,比較難的是怎麼去拆解病例。拆解病例的目的,是為了分析其中的脈絡,學習其思路,讓我們能夠臨床所用。所謂「臨床所用」的意思,是能夠在臨床現場辨認診斷出可能疑似的判斷要素,透過當時的辨認,然後擇當時合宜的方法與藥物所用。
以上面的病例為案例,我們來思考拆解病例的作法:
🔖一人頭面俱痛
這個病例首要講了有一個人頭面俱痛。「頭面俱痛」這個可以給我們什麼線索呢?首先頭痛根據經脈所過,可以大致上分為頭後屬太陽,頭前屬陽明,頭兩側屬少陽。
「面」的特殊性,在於靈樞經裡面提到的路線:
這一段提到的是「面」跟「諸陽之會」相關;也談到了都面部跟路線的關係:面-陽明;項-太陽;頰-少陽。
什麼時候會讓邪氣進來?
方乘虛時
新用力 *什麼是新用力
邪氣入侵的機理為何?「若飲食汗出,腠理開而中于邪。」
「頭面俱痛」就暗示著疼痛的範圍相對來說比較大。
🔖服寒涼藥多,其脾胃脈細澀,左尺亦澀,左寸、關洪,此下焦寒而火邪逆上之故也。
這裏第一個思考的是為什麼「服寒涼藥多」呢?我們用藥的原則是熱症用寒藥,所以醫者或患者自行服藥的前提,是判斷使用「寒涼藥」對治「熱證」的想法。
但因為沒有效果,可以看到他用「多」來形容「服寒涼藥」的數量
「服寒涼藥多」也是一種用藥史,暗示著原來判斷的「熱證」的用藥想法需要調整。
再來,為什麼會想用熱藥呢?從脈象上來看:「左寸、關洪」暗示著,有「火邪逆上」的可能。但從用藥史可以知道寒涼藥效果不好,所以要再找其他的線索。
這個醫家診到「其脾胃脈細澀,左尺亦澀」,判斷「火邪逆上」的原因不單純,是由於「下焦寒」的緣故。
「其脾胃脈細澀,左尺亦澀」要怎麼練習到「下焦寒」?從動力的觀點,「下焦寒」的判斷可能是指「動力不足」,動力不足無法將身體循環由下焦(左尺)、往中焦(脾胃)布散,所以脈象才如此表現。但「細澀」可能也要考慮材質的受損。我們來看醫者的用藥是否有什麼提示。
👉🏼本期電子報小結
在中醫診斷學習的脈絡的思考順序可以這麼想:
生理→病理→病理產物→病理產物x部位→時間所帶來的效應發生的後續影響
以今天的案例來說,要先了解「諸陽會於面」通路相關的生理設定,然後去思考什麼樣的病理會去誘發目前的病情。
生理: 諸陽會於面
病理: 下焦寒而火邪逆上
(從用藥史反推非單純熱症,加上脈象推論)
病例產物: 無
病理產物x部位→ 表現在頭面部(頭面俱痛)
時間所帶來的效應發生的後續影響→長期服用寒涼藥未解(也有可能繼續加重病情的惡化,因為寒涼藥會持續造成下焦寒的要素之一)
用上述的原則,去拆解相應的病例,就會比較清楚每個病例可能可以給我們的啟發。接下來怎麼從用藥來幫助我們更進一步的拆解,請下一期繼續觀看!感謝大家!祝大家本週中醫學習愉快喔!
240704.Frank Lee.
請填寫問卷回饋意見,協助我繼續調整電子報內容!謝謝大家的回饋與填寫,讓我後續調整電子報的動力。
中醫的眼睛,學習觀看。
中醫的耳朵,學習聆聽。
中醫的心,學習發現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