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ank Lee's中醫學習週誌(240530-W22)第34期

本期內容:慎柔五書19 - 滲淡瀉陽,陽虛則火起

👉🏼本期前言

大家早安,本期為 Frank Lee's中醫學習週誌(240530-W22)第34期,這期我們繼續閱讀《慎柔五書》的段落。目前預計本週刊發行期數52期。每件事情,了解終有結束的時候,會讓我們在過程中,更能珍惜當下。

本週佳句跟大家分享:

如果你是「說書人」,可能代表你可以想辦法把枯燥的工作變成能發揮玩心的故事,譬如要寫一封制式的郵件,你可以改成有開頭、中間和結尾,也許還包括意想不到的轉折。
如果你是「創造者」,這意味著可以把填寫枯燥試算表的單調工作,變成帶有自我色彩、讓表單變成具有視覺吸引力的易懂圖表。
快樂在童年這段時光總顯得理所當然,而不是偶爾出現的狀態。冒險精神仍存於我們的內在,找出我們的遊戲性格,並加以探索,有助於重拾童年的冒險精神。正如史都華.布朗所說:「謹記遊戲的真諦,並使之成為我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這是使我們感覺活得圓滿的最重要因素。

《高效原力》
  • 曾經讀過一本書提到其中一個練習,就是「將工作化為遊戲」。遊戲化這個主題也是近來很多書提到的,譬如《遊戲化實戰全書》,也是一本很不錯的參考書籍,了解怎麼應用遊戲化的理論,來為工作與生活注入一種新的認識觀點。

  • 而為自己練習扮演不同的角色,也有助於自己從不同觀點的切入。譬如文中所提到的「說書人」,可以嘗試將自己最近讀到的書有趣的部分,分享給周遭的朋友,嘗試說說看。或者「創造者」,我要怎麼讓今天的日子,多一點有趣的體驗要素呢?

👉🏼慎柔五書本文19

凡持齋人,所食之物皆淡滲,所食之油皆屬火1

滲淡瀉陽,陽虛則火起2 。此東垣云:持齋之人多胃虛3 。(滲淡瀉陽四字極是。

故風濕在表、寒濕在裡者,均不可率利小便也4

陽虛火起,亦有理而欠發明。蓋火性宣發,遂其宣發之性,即不見火矣5

故《內經》五臟苦欲補瀉之義最宜講究。)

  1. 這裡一個類型,就是吃素類型的人,對於飲食來說,這裡對飲食的觀點「所食之物皆淡滲」,而其「所食之油皆屬火」。

  2. 「淡滲」的屬性,容易「瀉陽」,陽虛的話,則容易火起。

  3. 「持齋之人多胃虛」,這裡的觀察,可能要從臨床現場來觀察。

    1. 如果飲食營養的不均衡,有時候素食的飲食法的不同,確實會導致不同的狀況。

    2. 「#004. 不是所有的素食者都能消化或吸收足夠的維生素B12。康乃爾州的長壽健康飲食協會理事長Bill Spear曾經做過一項研究,得知吃延壽飲食法飲食的兒童的維生素B12缺乏症。他發現,在力行嚴格素食生機飲食、很少吃鹽、發酵黃豆食品(味增或醬油)的家庭,這種症狀偶爾會發生。吃全素的人,身體吸收B12的能力,可能比吃少量動物性蛋白質的人還差。如果你對這類問題有疑慮,或者你吃全素、經常感到疲倦,趕快去測一下血液中的維生素B12含量吧。」

      -- p.122 《食物與療癒》

  4. 這裡提示一個「利小便」前,要注意的病機:「風濕在表」、「寒濕在裡」,要慎用「利小便」的治療計畫。

    1. 「風濕」的基本治療原則是什麼?我們可以參照條文:
      問曰:風濕相搏,一身盡疼痛,法當汗出而解,值天陰雨不止,醫云:此可發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
      答曰:發其汗,汗大出者,但風氣去,濕氣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風濕者,發其汗,但微微似欲汗出者,風濕俱去也

    2. 傷寒,發汗已,身目為黃,所以然者,以寒濕在裏,不解故也。不可汗也,當於寒濕中求之

    3. 濕氣的篇章治療,推薦可以參考看看《桂林古本傷寒論》濕病脈證並治第九的段落。

  5. 這裡重申,陽虛造成的火症,透過宣發,就可以改善火症。所以火症不是每個都是要苦寒直折,也有是要考慮溫藥,推動後就可以改善火症的。

📖 延伸閱讀

👉🏼本期電子報小結

如果東西太多太繁雜,就會讓人有點心煩。這時候不如在桌角設立一個小空間,每次想要整理或歸位的東西,先放進這個小空間,然後培養一個習慣,每天清空這個小空間。這是一種回歸的練習。

學習也是一樣,設立一個讀書的空間,每次想要閱讀的書籍,就帶進這樣的空間,培養一個習慣,在這樣的空間讀一點東西。如果能夠在實體的世界上,自己創造或找到一個這樣的空間也很好;如果條件不允許,那就在心裡創造一個這樣的儀式空間吧,譬如每次在看電子報前,先深呼吸一次,然後問自己:「今天我讀完電子報後,我可以聯想到什麼我自己遇過的什麼經驗呢?」

讓週四閱讀中醫學習電子報這件事情,也成為您的一種小回歸,休息一下,然後再朝向自己的目標出發。

祝福大家本週學習愉快!

240530.Frank Lee.

請填寫問卷回饋意見,協助我繼續調整電子報內容!謝謝大家的回饋與填寫,讓我後續調整電子報的動力。

中醫的眼睛,學習觀看。

中醫的耳朵,學習聆聽。

中醫的心,學習發現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