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rank Lee的中醫學習週誌
- Posts
- Frank Lee's中醫學習週誌(231012-W41)第5期
Frank Lee's中醫學習週誌(231012-W41)第5期
本期內容:知識點5 - 中焦濕證之總綱與陽中霧露之氣。

每天閱讀五分鐘的中醫,來試試看吧!
🎯前言
各位熱愛中醫學習的夥伴大家好,這是第五期學習週誌。我是這份學習週誌的撰稿人Frank Lee。一樣先跟大家分享一句書摘:
"人生不是茄子、小黃瓜或一夜干,不是醃漬、風乾一晚就可以有所成就。要有成就,就必需要花上一段時間。我了解人都想要快點得到成果的心情,但是,想要有好的結果,就不能太心急。不要著急,這是很重要的。
明明只要慢慢地花時間學習,就可以技藝上身了,卻因為心急,希望能快點得到成果,結果反而對學習感到厭煩,而放棄學習。
知道高級的紅酒與日本酒是怎麼釀製出來的嗎?為了釀製出味道醇厚的酒,就必須花時間進行很長的「發酵」作業。人也是如此。
人生無須焦急。當你在意周圍人的速度時,不妨把自己想成正處於發酵的時期。這樣想的話,你的心就能放輕鬆,自然而然就能掌握到該掌握的東西。"
其實順著這個脈絡,很多事情的基本功就是先收集起來,然後放在一起看,給自己一段理解的時間(以及臨床也需要體會),漸漸處於一種放置發酵的時期。哪一天再回來看自己收集資料時遇到的問題,有些疑惑或許就能豁然而解了。
祝大家本期閱讀愉快!
231012. Frank Lee.
🤩知識點5:中焦濕證之總綱與陽中霧露之氣
1.濕水同類,其在天之陽時為雨露,陰時為霜雪
有一次在跟學弟在台中咬人狗步道爬山的時候,當時的濕度有點高且悶熱,一邊走著步道,一邊滴著汗。後來風起,開始下雨,空氣反而漸漸涼爽了起來。在聊天間突然想到《溫病條辨》一段論述濕氣的句子:
四三、濕之入中焦,有寒濕,有熱濕,有自表傳來,有水穀內蘊,有內外相合。其中傷也,有傷脾陽,有傷脾陰,有傷胃陽,有傷胃陰,有兩傷脾胃。傷脾胃之陽者十常八、九,傷脾胃之陰者十居一、二。彼此混淆,治不中款,遺患無窮,臨證細推,不可泛論。1 此統言中焦濕證之總綱也。 寒濕者,濕與寒水之氣相搏也2 ,蓋濕水同類,其在天之陽時為雨露,陰時為霜雪,在江河為水,在土中為濕3 ,體本一源,易於相合,最損人之陽氣。 熱濕者,在天時長夏之際,盛熱蒸動濕氣流行也;在人身濕鬱;本身陽氣久而生熱也,兼損人之陰液。4 自表傳來,一由經絡而臟腑,一由肺而脾胃5 。水穀內蘊,肺虛不能化氣,脾虛不能散津,或形寒飲冷,或酒客中虛6 。內外相合,客邪既從表入,而伏邪又從內發也。 傷脾陽,在中則不運痞滿,傳下則洞泄腹痛。 傷胃陽,則嘔逆不食,膈脹胸痛。 兩傷脾胃,既有脾證,又有胃證也。 其傷脾胃之陰若何?濕久生熱,熱必傷陰,古稱濕火者是也。 傷胃陰,則口渴不飢。 傷脾陰,則舌先灰滑,後反黃燥,大便堅結。7 濕為陰邪,其傷人之陽也,得理之正,故多而常見。其傷人之陰也,乃勢之變,故罕而少見8。 治濕者必須審在何經何臟,兼寒兼熱,氣分血分,而出辛涼、辛溫、甘溫、苦溫、淡滲、苦滲之治,庶所投必效9 。 若脾病治胃,胃病治脾,兼下焦者,單治中焦,或籠統混治,脾胃不分,陰陽寒熱不辨,將見腫脹、黃疸、洞泄、衄血、便血、諸證蜂起矣10 。 惟在臨證者細心推求,下手有準的耳。蓋土為雜氣,兼證甚多,最難分析,豈可泛論濕氣而已哉! |
|
2. 陽中霧露之氣
在傷寒論裡頭,有一小節談到霧露之氣:「陽中於邪,必發熱、頭痛、項強、頸攣、腰痛、脛酸,所為陽中霧露之氣。」如果我們稍微排列一下症候的話,可以分為兩組部位相關的:「頭痛、項強、頸攣」與「腰痛、脛酸」,也就是一組跟頭頸部相關,一組跟腰脛,身體的下半部有關。
桂林古本的發揮,將身體分成上半部與下半部,上半部歸於「霧露」,下半部歸於「水冷」:
濕氣在上,中於霧露,頭痛,項強,兩額疼痛,脈浮而濇者,黃耆桂枝茯苓細辛湯主之。 👉🏼「兩額疼痛」確實是臨床在於霧露之氣很常見的關鍵主證 | 黃耆桂枝茯苓細辛湯方 黃耆三兩 桂枝二兩 茯苓三兩 細辛一兩 右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
濕氣在下,中於水冷,從腰以下重,兩足腫,脈沉而濇者,桂枝茯苓白朮細辛湯主之。 👉🏼只要腰有沈重感,檢查按壓足脛是否有水腫,也可以讓吾人評估「水冷」的指徵 | 桂枝茯苓白朮細辛湯方 桂枝三兩 茯苓四兩 白朮三兩 細辛二兩
|

*如果您不是醫療人員,請勿擅自使用上述的處方與劑量。古今劑量換算可能有所不同,病情亦有個體的差異,須經由中醫師進行診斷。如有需要,建議您就鄰近的中醫師諮詢。
👉🏼本期電子報複習問題
問題1: 脾陽傷與胃陽傷的差異症候特點為何?
問題2: 脾陰傷與胃陰傷的差異症候特點為何?
問題3: 桂林古本中,中於霧露與水冷的處方各自為何?組成的差異在哪呢?
(答案請複習本期前文段落)
現在證實最佳的學習效果是提取,建議您看完上述文章之後,利用問題稍微反思一下,看看自己是否能夠回想相關的內容。
👉🏼小結
濕病的治法與考量,可以說是中醫臨床中很豐富多元的論述特點之一。本期先起個頭,介紹中焦濕證的總綱,以及比較少被論述與提及的「霧露之氣」。
您有沒有想進一步了解什麼主題?歡迎大家分享自己的看法與經驗。在本期下方難度問卷填寫後,都可以回饋您的意見。
謝謝大家本期的收看。
231012.Frank Lee.
👉🏼延伸閱讀
濕熱病篇1-1 (5分鐘)
Substack可能會作為電子報平台的第二備份。如果您未來還想要持續閱讀週誌的話,請您按以下Substack頁面進行訂閱:
如果您喜歡本電子報內容,歡迎您以贊助一杯咖啡的方式支持。您的支持將幫助我繼續提供優質的創作。謝謝您的鼓勵與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