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ank Lee's中醫學習週誌(2023-W38週)第3期

本期內容:知識點3:加減生脈散的問題答覆與思考

🎯前言

各位熱愛中醫學習的夥伴大家好,這是第三期學習週誌。我是這份學習週誌的撰稿人Frank Lee。不知道前兩期內容,有沒有讓大家覺得中醫學習比較容易呢?

先跟大家分享一句書摘:

在頭髮不斷脫落的過程中,什麼時候算真正的禿頭呢?我們很難找到這樣的數值,一個時刻、一個標準,就像門檻一樣,你跨過去就是禿子。相反的,一個人在掉頭髮的過程中,往往掉著掉著就越來越像禿頭了,即所謂的「禿頭悖論」。甚至可以說,當你感覺自己像禿頭的時候,其實已經禿很久了。

  用掉髮舉例,有點殘忍。但成長中很多事情,和掉髮的原理一樣:剛開始變化不明顯,漸漸的就像你以為的樣子了。改變就是這樣慢慢發生的。

——《行動複利》

學習要能夠促成改變,其實也不用太大的夢想。常常在一日浮生之中,除了忙著平日的事務間,能夠想起曾經想好好學習中醫的這份心情,再進一步每天用個5-10分鐘,積累一點思考或閱讀的實績,就已經是開始往學習正循環的起步邁進了。

這份電子報收集的是我自己閱讀的一些註記,也希望這樣的分享,能夠給大家一些學習上的樂趣。

  • 第四期電子報,將延後至10/5發刊,先行告知大家,感謝~

230921. Frank Lee.

🤩知識點3:加減生脈散的問題答覆與思考

上期收到了一個問題:

想請問學長典籍的加減生脈散 是想要補充肺津不足的用藥提醒嗎 像舌赤口渴汗多,感覺也會出現在石膏證的病人,想請問學長臨床上會怎麼鑑別,如果是靠脈的話,我會想知道一般這種血分不足的虛火脈象會偏大還是像傳統課本寫的細數脈呢?謝謝學長

這個問題問的蠻好的,以下是我的回覆。首先我們要先看回來「加減生脈散」的內容:

四一、太陰伏暑,舌赤口渴汗多,加減生脈散主之。

此邪在血分而表虛之證也。

加減生脈散方(酸甘化陰)

沙參(三錢) 麥冬(二錢) 五味子(一錢)1 丹皮(二錢) 細生地(三錢)

水五杯,煮二杯,分溫再服。

溫病條辨

我自己讀到這個處方覺得有的要點如下:

  1. 組成屬於生脈散的變法,其中人參換沙參。

  2. 人參換成沙參的作法,在《鄭欽安醫書闡釋》(p122)醫理真傳卷三,陰虛門問答二,人參白虎湯後面有一小字:如無人參,即以洋參、沙參代之

  3. 生脈散用於「治熱傷元氣,氣短倦怠,口渴出汗。」《刪補名醫方論

    1. 個人脈象體會:表現在右寸(肺)浮虛,細澀,至數不均感

  4. 加減生脈散,補入了牡丹皮,與生地,提示了屬於「太陰伏暑」類型時,要留意血分的撤熱與養陰藥,在本案中,就是「丹皮」與「生地」。

牡丹皮

《神農本草經》:味辛,寒。主治寒熱,中風,瘛瘲,痙,驚癇,邪氣,除徵堅,瘀血留舍腸胃,安五臟,治癰瘡。

《名醫別錄》:味苦,微寒,無毒。主除時氣,頭痛,客熱,五勞,勞氣,頭腰痛,風噤,癲疾。

生地

《神農本草經》:味甘,寒。主治折跌,絕筋,傷中,逐血痺,填骨髓,長肌肉。作湯除寒熱積聚,除痺。生者尤良。

《名醫別錄》:大寒。主治婦人崩中血不止,及產後血上薄心、悶絕,傷身、胎動、下血,胎不落,墮墜,宛折,瘀血,留血,衄血,吐血,皆搗飲之。

閱讀到這裡,確實會有需要開始鑑別的點,要怎麼跟石膏證的患者鑑別?以下是我的思辨與拆解過程,可以從常用的處方來對比,導赤散、白虎湯、清胃散。

👉🏼思考要點1.從常用處方來對比:導赤散

導赤散 治心熱,口糜舌瘡,小便黃赤,莖中作痛,熱淋不利。

生地 木通 甘草梢

上三味,水煎服。

【注】赤色屬心,導赤者,導心經之熱從小腸而出,以心與小腸為表裡也。然所見口糜舌瘡、小便黃赤、莖中作痛、熱淋不利等證,皆心熱移於小腸之證。故不用黃連直瀉其心,而用生地滋腎涼心,木通通利小腸,佐以甘草梢,取易瀉最下之熱,莖中之痛可除,心經之熱可導也。此則水虛火不實者宜之,以利水而不傷陰,瀉火而不伐胃也。若心經實熱,須加黃連、竹葉,甚者更加大黃、亦釜底抽薪之法也

  • 導赤散的特點,是心熱移於小腸,在鑑別的時候,會詢問是否有口瘡,舌赤,小便是否會黃赤,熱痛不舒服

  • 在個人脈象的體會,優先表現在左寸細數。

    • 左寸候心,浮部與小腸相關,所以會在9菽以上看到這脈象居多

    • 細代表傷陰,用生地養陰

    • 生甘草具有撤熱的效果

    • 木通通利九竅《神農本草經》,主治五淋《藥性論》

  • 《刪補》有一個加減法,臨床上也很實用:「若心經實熱,須加黃連、竹葉,甚者更加大黃、亦釜底抽薪之法也。」

    • 亦即當至數更數,或者其他指徵你判斷心實熱更甚的時候,可以加黃連、淡竹葉的加減

👉🏼思考要點2: 白虎湯與清胃散的對比

清胃散 治胃經濕熱,齒齦腫痛,或牽引頭腦,或面發熱。

升麻 甘草 生地黃 川黃連 牡丹皮 當歸

水煎服。

【集註】羅謙甫曰:陽明胃多氣多血,又兩陽合明為熱盛,是以邪入而為病常實。若大渴、舌苔、煩躁,此傷氣分,熱聚胃府,燥其津液,白虎湯主之若醇飲肥厚炙爆過用,以致濕熱壅於胃府,逆於經絡,而為是病,此傷血分,治宜清胃。方中以生地益陰涼血為君,佐之以丹皮,去蒸而疏其滯。以黃連清熱燥濕為臣,佐之以當歸,入血而循其經。仍用升麻之辛涼,為本經捷使引諸藥直達血所,則咽喉不清,齒齦腫痛等證,廓然俱清矣。

  • 刪補此節,有談到清胃散跟白虎湯的對比,我們可以看到羅謙甫先生的比較:

    • 若大渴、舌苔、煩躁,此傷氣分,熱聚胃府,燥其津液,白虎湯主之。

    • 若醇飲肥厚炙爆過用,以致濕熱壅於胃府,逆於經絡,而為是病,此傷血分,治宜清胃。

  • 所以這邊談到判斷氣分跟血分的差異,氣分傷,熱聚胃府,津液喪失,症狀表現「大渴、舌苔、煩躁」,白虎湯主之。

    • 個人經驗:白虎湯以脈洪大作為常見脈象表現

  • 傷血分可以問的鑑別點:「醇飲肥厚炙爆過用」,也就是可以從飲食習慣以及飲食內容物,來判定是否容易使胃府導致濕熱,這種狀況,是「血分」的問題,則是以清胃散作為組合。

    • 我們可以看到清胃散中使用的生地與丹皮的作用:「以生地益陰涼血為君,佐之以丹皮,去蒸而疏其滯。」

👉🏼小結

加減生脈散(太陰伏暑,舌赤口渴汗多,加減生脈散主之),等於是在生脈散的體制下(右寸(肺)浮虛,細澀,至數不均感),若察覺有太陰伏暑,舌赤暗示著血分有熱,考慮加生地,丹皮。血分熱如果源自於心經的,候在左寸,可能兼見細數;如果源自下焦陰虧的,候在關後。

白虎湯證屬於氣分熱,脈洪大,證見「大渴、舌苔、煩躁」。白虎湯的加減,從桂林古本的發揮,可以看到由氣分到血分的加減用藥,這也是臨證判斷靈活的變化之處。(白虎加人參湯、白虎加人參阿膠黃連湯、白虎加地黃湯)

也歡迎大家分享自己的看法與經驗。在本期下方難度問卷填寫後,都可以回饋您的意見。

謝謝大家本期的收看。

230921.Frank Lee.

👉🏼延伸閱讀

太陽中熱者,暍是也,其人汗出,惡寒,身熱而渴,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傷暑,發熱,汗出,口渴,脈浮而大,名曰中暍,白虎加人參黃連阿膠湯主之。

病溫,治不得法,留久移於三焦,其在上焦,則舌蹇神昏,宜梔子湯;其在中焦,則腹痛而利,利後腹痛,唇口乾燥,宜白虎加地黃湯;其在下焦,從腰以下熱,齒黑,咽乾,宜百合地黃牡丹皮半夏茯苓湯。

桂林古本傷寒論

未來電子報有可能計畫會移往substack平台(可能還會不定期推出podcast),如果您還想要持續閱讀週誌的話,請您按以下Substack頁面進行訂閱:

如果你覺得學習週誌的服務不錯的話,也歡迎您贊助我一杯咖啡,讓我能持續維持在電子報平台運作寄發服務,持續提供學習週誌的撰寫!